输卵管癌三联症

输卵管癌三联症

概述:输卵管癌其恶性程度很高,不易早期诊断。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阴道排液、腹痛、盆腔包块,即称之为输卵管癌三联症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发病多在35岁以上,发病高峰年龄在52~57岁。输卵管癌术前常被误诊,过去的术前诊断率为2%,近数年术前诊断率提高到25%~35%。

病因

病因:病因尚不完全明了。患者多伴有慢性输卵管炎,有报道该病与输卵管结核并存、也有发生于输卵管结扎之后者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理变化如下:
    1.局部输卵管上皮全部为癌组织所代替。
    2.癌组织局限于输卵管内,输卵管肌层、输卵管系膜淋巴管及输卵管浆膜较少被侵犯,即使有侵犯亦较黏膜轻。原发性输卵管癌大部分癌组织停留在黏膜下层并向管腔内突出,经较长时间才侵入肌层,而转移性输卵管癌在早期阶段即可发现肌壁的病灶。
    3.癌细胞虽无纤毛,但结构与输卵管上皮相似。
    4.子宫内膜及卵巢无癌灶,若出现癌灶时体积很小,组织学检查可见符合由输卵管转移的癌灶。
    5.原发性输卵管癌早期癌变处可找到正常上皮到癌变上皮的过渡形态。
    双侧输卵管癌究竟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问题:双侧输卵管癌均由中肾旁管(副中肾管)演化而来,在同一致癌因素下,可以同时发生癌,因此,双侧输卵管癌因看成是原发性输卵管癌。
    输卵管腺癌合并子宫内膜腺癌是原发还是继发问题:①如两者病灶均较早,无转移可能性,应视两者均为原发性;②转移病灶是子宫内膜呈局灶性侵犯间质或较表浅,对四周组织常有压迫,无过渡形态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输卵管癌的症状及体征常不典型或早期无症状,故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。
    1.阴道排液或流血  阴道排液是输卵管癌最常见的症状。但排液性质不一,或多或少,排液呈浆液性黄水,有时呈血性。这是癌肿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渗液,一般无臭味。当输卵管癌有坏死或浸润血管时,可产生阴道流血。
    2.下腹疼痛  多发生于患侧,为钝痛,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加剧而呈痉挛性绞痛,若阴道排出水样或血样液体,以后疼痛缓解。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是在癌肿发展的过程中,管腔及伞端被肿瘤堵塞,输卵管腔内容物潴留增多,内压上升,引起输卵管蠕动增加,为克服输卵管梗阻使积液排出。
    3.腹部包块  部分患者自己可扪及下腹部包块,妇科检查时可扪及肿块。肿块可为癌灶本身,亦可为并发的输卵管积水或子宫肌瘤等。肿块小者3~4cm,大者平脐,呈实性或囊实性,多数表面光滑,活动受限或固定不动。
    4.其他
    (1)腹水:输卵管癌并发腹水者较少见,输卵管癌的扩散方式与卵巢癌较相似,但有腹水者较少见。可能和输卵管癌的生长先从管腔内开始,而卵巢癌则发生于卵巢表面有关。
    (2)外溢性输卵管积液:Latzko在1915年描述患者症状——疼痛缓解,肿块消失,伴有阴道大量排液的现象。当管腔被肿瘤堵塞,分泌物淤积至一定程度,内压升高可突然引起大量阴道排液,管腔内压力减少,腹痛减轻,肿块缩小,故将此变化过程作为输卵管癌的特征。
    (3)不育:1/3~1/2输卵管癌患者有原发或继发不育史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周围组织粘连致输卵管积脓、积血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肿瘤标志物检查、诊断性刮宫、阴道脱落细胞检查、腹腔镜检查、B超、CT等检查等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学检查。

诊断

诊断:其恶性程度很高凡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输卵管癌可能:
    1.有阴道排液、腹痛、腹块三大特征者。
    2.持续存在不能解释的不规则子宫出血,尤其在35岁以上、细胞学涂片阴性且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阴性。
    3.持续存在不能解释的异常血性阴道排液、患者年龄>35岁。
    4.持续存在不能解释的下腹部和(或)下背部疼痛。
    5.在宫颈涂片中出现不正常的腺癌细胞。
    6.在绝经前后发现附件肿块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主要应与卵巢癌、子宫内膜癌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治疗原则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,多数选用手术后继以化疗,也有学者予以放疗、激素治疗等。

预后

预后:输卵管癌的恶性程度较高。影响预后的因素为:症状存在的时间、临床分期、病理分级。双侧输卵管病变者预后差,无辅助治疗者预后明显差。
    由于近年诊疗技术的提高,不易早期诊断的输卵管癌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40%左右。

预防

预防: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、密切随访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